太阳在宇宙运动轨迹
太阳在宇宙运动轨迹,太阳比地球大得多,我们见到的太阳,直径有139万千米,它的运行轨道直径非常大。而太阳与太阳系全体成员一起,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行。以下分享太阳在宇宙运动轨迹。
太阳在宇宙运动轨迹1
太阳系在宇宙中真实的飞行轨迹图
地球是目前人类在宇宙中,唯一发现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能够诞生出生生命,除了自身拥有优越的条件以外,也离不开太阳的帮助,太阳不仅给地球输送光和热,而且还形成日球层保护地球生命免受宇宙辐射的侵害。在太阳系中,除了地球这颗美丽的星球以外,还存在其他七个没有生命的星球,它们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火星、金星、水星。
这八大行星亿万年来一直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从而形成了简单又复杂的太阳系,说到太阳系,在我们的脑海里面首先会闪现它的形状:太阳系就像一个圆盘中放着九颗大小不一的圆珠,然后八颗小圆珠围绕其中最大的那颗圆珠转,这就是太阳系的形状,这是母庸质疑的,因为无论在教科书、还是在百科全书,又或者在电视上,我们看到的太阳系都是这个样子。
不过有人说,平时我们看到的太阳系并非是它真实的样子,真实的太阳系要比教科书中展示的太阳系模型要复杂的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太阳系,只不过是它静止时的样子,可实际情况是,太阳系带着八大行星在宇宙中每时每刻都在向前高速飞行。
根据观测和分析,太阳系在宇宙中飞行速度达到10万公里每小时,这是一个飞行快的速度了,要知道飞出太阳系的旅行者1号探测,它的最高速度只有6万公里每小时。既然太阳系是向前高速飞行的,而我们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太阳系确实静止的,这就说明真实的太阳系并非是教科室那样的,而是另一个模样的,那么它在宇宙中真实的飞行状态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科学家利用超级计算机,制作出太阳系在宇宙中真实的飞行状态模拟图,从模拟图中可以看出,太阳系携带着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高速在宇宙中飞行,犹如蝌蚪妈妈带着一群蝌蚪在大海里面快速游弋,太阳系途经的地方留下一条长长的飞行痕迹,这才是太阳系最真实的样子,这彻底颠覆我们的认知,因为这与我们平时在教科书看到的太阳系差别太大了。
当然平时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太阳系模拟图其实也是正确的,只不过它并不能代表太阳系最真实的样子,它仅仅是从太阳系其中的一个面而已,这个面就是常说的黄道平面,所谓黄道平面就是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一个共同轨道平面,八大行星都在这个相同的轨道平面上围绕太阳系进行公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系真实的样子了,那黄道平面代表从哪个方向去看太阳系呢?
其实黄道平面就是从太阳系正方向去看太阳系的,从这个方向看太阳系,太阳系就像一个扁平的圆盘一样,但是太阳系不仅仅只有前面这个方向,我们还可以从上面、下面、后面等各个方向去看它,所以说教科书中的太阳系并不能代表太阳系最真实的样子,因为它仅仅去从前面去看太阳系的。
既然太阳系可以从各个方向去看它,那为什么科学家最终选择黄道平面这个方向作为模拟图选入教科书呢?原因就在于方便易懂,从黄道平面制造出来的太阳系,可以让人更容易接受和通俗易懂,毕竟这是一个平面图,但是如果从其他方向去创作太阳系模拟图,太阳系就是一个复杂的立体3D图形了。
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太阳系的理解难度,不利于宇宙知识的科普,所以选择黄道平面这个方向是最佳选择,当然这个选择也造成了一定局限的,它让人们误以为太阳系是扁平的,其实真实的太阳系是3D立体形的。
太阳在宇宙运动轨迹2
太阳与太阳系全体成员一起,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行。但由于它的运行轨道直径非常大,在考查三者同时在空间中的运动时,可以把太阳的运行轨迹看做是一条直线。具体的运动方向是向着武仙座中某一点的方向。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和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都可以近似地看做是圆形。但与太阳本身的运动叠加起来,地球的轨道和月球的轨道就都成为螺旋线了。
太阳活动
太阳看起来很平静,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剧烈的活动。太阳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
其中22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太阳表面和大气层中的活动现象,诸如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喷发(日珥)等,会使太阳风大大增强,造成许多地球物理现象──例如极光增多、大气电离层和地磁的变化。
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的增强还会严重干扰地球上无线电通讯及航天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卫星上的精密电子仪器遭受损害,地面通讯网络、电力控制网络发生混乱,甚至可能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中宇航员的生命构成威胁。因此,监测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的强度,适时作出“空间气象”预报,越来越显得重要。
太阳在宇宙运动轨迹3
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样的情况一年只有两天。问一个人早上太阳从哪儿升起,他或者她通常会回答:从东方升起。同样他或者她通常也会说:晚上太阳从西方落下。事实上,一年中只有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从正西方落下,即春分和秋分。从春分到秋分,生活在北半球的人看到太阳从东偏北的地方升起,从西偏北的地方落下。
在夏至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太阳从东偏北最大的方向升起,从西偏北最大的方向落下。从秋分到春分,生活在北半球的人看到太阳从东偏南的地方升起,从西偏南的地方落下。在冬至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太阳向南偏离得最远。生活在南半球的人看到的情形与我们正好相反。
太阳在黄道上运动一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历一年的过程。正如一年中太阳的升降方向不断变化一样,每天同一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一年中也不断变化。夏至日,当太阳从东偏北最大的方向升起,从西偏北最大的方向落下,太阳在天空中走过了一年中最长、最高的轨道,因此夏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相反,在冬至日,当太阳从东偏南最大的方向升起,从西偏南最大的方向落下,太阳在天空中走过了一年中最短、最低的轨道,因此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在春分和秋分日,太阳走过了长短,高低适中的轨道,因此这两天昼、夜一样长。
春分和秋分是由单词“equinox”翻译过来的。“equinox”来自拉丁语,意思是“相等的夜晚”。现在的意思与此略有不同,它也用来指一年中昼夜相等的那两天。
夏至和冬至是由单词“solstice”翻译过来的。“solstice”来自拉丁语,字面意思是“太阳停止不动”。这需要解释一下,每个人都知道太阳不可能在天空停止不动,这里的“solstice”是指这样一个现象:每年从冬至到夏至,太阳一天内在天空中的轨迹越来越长,越来越高,到夏至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轨道达到最长、最高,即太阳往北的运动趋势停止了。
与此类似,每年从夏至到冬至,太阳一天内在天空中的轨迹越来越短,越来越低,到冬至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轨道达到最短、最低,即太阳往南的运动趋势停止了。
许多文明都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轨迹密切相关。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在新石器时代竖立的史前巨石柱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今天,这些史前巨石柱仍然十分准确的标志出太阳在分点和至点升起及落下的方向。1000年前,有个本土的美洲人定居点科胡基亚,在密西西比河岸靠近今天圣路易斯的地方。今天科学家在那里的地面上发现这儿曾有一圈木桩。
直到今天,霍皮人(美国亚利桑那州东南部印第安村庄居民)和安第斯山脉的土著人仍用平顶山和山峰记录下太阳升起及落下的方向。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实际和精神上的原因都有。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即反应了天历,又告知人们何时耕种,何时收割以及何时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
太阳的轨迹在天空中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造成的。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与轨道面保持倾斜。在夏至日的北半球,倾斜轴偏向太阳,因此太阳在天空中的轨道达到最高。6个月后,在北半球,倾斜轴偏离太阳,太阳在天空中的轨道达到最低。而在春分和秋分日,倾斜轴即不偏向太阳又不偏离太阳,所以太阳在天空中的轨道高低适中。
以地球为标准,太阳比地球大得多。我们见到的太阳,直径有139万千米,如果把太阳比做一个金鱼缸,则需要100万颗地球大小的大理石才能填满。
太阳的化学成分十分简单。太阳包含了宇宙中所存在的大部分元素,但太阳主要是由最简单的元素氢组成。实际上,氢和氦组成了太阳质量的99.9%,其他的氧、碳、氮、铁等元素只占0.1%。
我们见到的太阳的表面实际并不是一个面。在我们看来,太阳似乎有一个固体的表面,并且有一个可测的边界。真实情况是:太阳是一个由气体组成的球体,没有固体的表面。我们看到的边界,只是由于在那儿,太阳气体的密度下降到使光透明的程度。
在这个密度之上,太阳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看不到太阳内部。虽然我们现在了解到这些,但天文学家仍然把这一不透明的边界当做太阳的“表面”,称作光球层。顾名思义,在光球层内,太阳放出的光子可以最终到达我们的眼睛。
太阳中心看起来要比边缘亮。这一现象称作暗晕,是由于我们看的太阳中心比边缘更厚,并且温度也更高。
太阳的颜色可以告诉我们它的表面温度。如果我们把一根铁丝伸进火炉里,烧几分钟后拿出来,会发现它发出暗红色的光。此时测量它的辐射温度,大约2760℃。如果我们把它放进火炉多几分钟,再拿出来,发现它发出亮黄色的光。此时测量它的辐射温度,大约6090℃。
此时铁丝的颜色与太阳十分接近,太阳表面的温度也大约是6090℃。与此类似,其他恒星的颜色也暗示出各自的表面温度。如红星温度较低,蓝、白星温度极高。
太阳表面是有斑点的。望远镜观测的图像显示,太阳的斑点好像镶入水泥地上的鹅卵石一样。这是因为我们看到许多气体单元的顶部,这些亮的区域与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小相仿,是热气流喷射上升的区域。而暗区域是冷气流下沉的区域。因为表面斑点的现象与米汤相似,我们又称其为粒状亮斑。
太阳的斑点聚成一团。通过研究太阳表面的大尺度运动,我们得出:斑点聚成巨大的、粗糙的多边形区域。物质常从区域中心涌出,向各个方向流动,在边缘又沉落。该区域常延绵到32200千米,我们又把它叫做超大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