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德育工作的重心是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下面来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学校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
对于学生而言,以就业为导向,是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学生恢复自信、树立理想、形成动力的过程,是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调整自我、提高自我、适应职业岗位的过程,是学生为走向社会、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过程。
对于学校而言,以就业为导向,是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融为一体、分步推进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是调动学生主体、进行成功教育的过程,是帮助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报效社会的过程。
二、以就业为导向有力促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强化德育的时代感。由于了解职业及其变化趋势,了解就业后晋升、发展的可能性,了解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的发展及其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的变化……是进行设计的必要前提。这些内容必须鲜活、贴近社会、符合时代特征,为强化德育的时代感奠定了基础。
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就业是依据每个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客观条件和发展意愿选择的,而且要进行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与个人的现状的比较。确定职业目标、规划发展阶段就是引导学生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去考虑未来的过程,制定实现措施就是自我约束和自觉性形成的过程。这样就把德育过程与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保证。
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确保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由于设计尊重主体个性和发展需求,把个人对职业前途的追求与小康社会建设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有用,不但使德育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且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发挥全体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学校干部、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都能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辅导和点评,找到发挥作用的切入点,使教师真正成为指点人生的导师。
三、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指职校教师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导向,以职业道德教育课为主渠道,通过对职业道德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在备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而职业道德课教师也应了解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将之设计成职业道德课教学的价值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在职业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这样,使得职业道德课和专业课相呼应:一方面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设计让大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把这种道德认知和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而另一方面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认真学习各项技术的操作规范,遵守职业纪律,在专业活动中严格照章办事。这正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真实检验,从而提高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自觉性。
(二)常规教育活动
常规教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为此,大学生的常规教育活动应成为职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先导工程,以抓常规教育为重点,以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运行机制为保障,形成重参与、重过程、求实效的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特色。
1.在生活管理中育人。生活管理主要有对校园环境的管理,对学生公寓、食堂、活动场所的管理等等。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挞歪风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2.党团、学生会教育活动。通过党团活动的熏陶,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品德,从而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党、团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优秀职业人才,而且还能壮大一线党、团员的力量,为企业单位培养核心和骨干力量。
3.班级常规教育活动。班主任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将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目标列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有计划地开展。通过创设职业情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进入职业角色。
(三)社会职业实践体验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职业实践,社会职业实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根本途径。通过社会职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敬业、乐业、守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按职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形象,履行角色义务,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与精神力量。
1.社会职业实践调查体验。社会职业实践调查是学生结合本专业的行业特点,以行业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地位、行业发展的前景、所取得的成就、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等情况为主要内容,本着“客观分析”的原则,在大学生做、听、看、思、谈、写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职业技术工作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行业的认同感。
2.职业技能实习实践体验。职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实习阶段是学生第一次择业上岗的大练兵。职业技能实习过程中的态度是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学生在职业技能实习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重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等职业品质。
3.暑期岗位职业实践体验。学生通过岗位职业实践体验,可以亲身经历、体验岗位生产的各项规范和要求,加快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学生的岗位职业实践体验根据大学生职业特点,以专业技能实践体验为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将自身的职业品质外化为职业行为,帮助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激励学生在新兴工业化进程中进行知识更新,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
(四)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
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并落实职业生涯阶段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阶段规划与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机制、就业渠道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先实习、再就业、后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实施,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既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付出努力,又能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条件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各阶段的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目标,形成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真正体现职业生涯各阶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职业、分析市场、自主定位。通过职业生涯阶段性规划实施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了解某种具体职业的实际情况,或者了解某种具体的技术操作过程,这种直观形式较之知识灌输形式更能增进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同时不定期参观与访问职业道德教育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技能标兵和专家能手担任校外职业指导辅导员,通过他们成功的典型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和就业观。
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l、爱岗乐岗、忠于职守的敬业意识
所谓敬业就是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较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扎扎实实为社会作贡献。高素质的劳动者应怀着强烈的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忠实履行职业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岗位。一个人只有爱岗敬业、以高度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焕发出对本职工作的激情,把身心融化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出类拔萃的成绩;一个人只有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2、讲究质量、注重信誉的诚信意识
讲究质量和信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者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它要求从业者立足于以质取胜、以信立本,反对忽视质量、不讲信誉、对消费者及用户不负责任的作风和行为。讲信誉要求劳动者必须严格践约,对于自己向社会、他人做出的承诺都必须认真履行。它既是一种经营策略,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举措。质量问题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3、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
遵纪守法、公平竞争要求从业者在职业实践中自觉遵守法律和法规,遵守职业纪律,自觉抵制各种行业不正之风。只有每个人都自觉遵守市场法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才能得到保证。遵纪守法、公平竞争体现了从业者对国家、对人民以及对职业利益的尊重与保护,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抑制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需要,因而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条重要规范。
4、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意识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是处理职业团体内部人与人之间,以及协作单位之间关系的一条道德规范。社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是千千万万职业劳动者共同的任务,劳动者彼此之间和协作单位之间需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是一种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下进行的相互促进的活动。通过彼此的相互支持,才能形成职业团体、行业团体中良好的道德氛围,激励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业潜能,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同时实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协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单靠个人的力量孤军奋战,即使再有能力,也难以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就是许多企事业在招聘员工时都要详细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团队精神”的原因。
5、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
职业技能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履行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它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努力钻研所从事的专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不断提高技能。因为没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服务技能就不可能有优良的服务质量,也就体现不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逐步建立。作为新世纪的劳动者,只有勤于探索,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洞察事物的发展方向,研究新方法,走出新路子,开拓新途径,才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因此,要培养职工的学习意识,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6、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精神财富。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初期,它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要珍惜国家和集体财产,节约原材料,勤俭办事,反对铺张,在工作中不讲条件,不图实惠,经得起挫折,受得了委屈,以主人翁的劳动态度和责任感从事自己的职业。